【现象】
【点评】
再生稻,是利用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休眠芽,经田间管理使其再次萌发成穗、迎来第二次收获的水稻种植技术。割完一茬再长一茬,一次栽插两次收获,这一古老农耕智慧如今在广袤田野焕发着日益旺盛的生机活力。
与传统模式相比,再生稻种植省去了二次育秧、插秧等环节,且再生季生长周期短、病虫害较少,可节约化肥、农药用量,具有减少成本的直观优势。多地实践测算,每亩再生稻可节约生产成本400—500元。
投入减少了,产量是否会打折扣?各地的丰收信息和产量数据给出了答案。不仅如此,再生季水稻因在气温较低、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灌浆,米质与口感往往更优,市场售价也更高。投入低产出高、劳动效率高、经济收益高,加之省工、省种、省肥、省药、省秧田,这一模式带来的实打实收益,提升了农民种粮积极性。
优势良多,再生稻为何没在更大的范围内铺开?在机械替代人工作业的大趋势下,再生稻发展也面临瓶颈,其中收割机碾压是关键痛点:传统联合收割机履带宽、割幅窄,在收获头季稻时,会对稻桩造成大面积碾压,而遭碾压的休眠芽几乎无法再生,继而直接导致再生季水稻产量锐减、成熟度不一。
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进步,正是在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中实现的。一方面,各地积极研发推广窄履带、宽割台的再生稻专用收割机。另一方面,江苏大学等单位的科研团队创新提出“宽窄行种植模式”,从源头上实现“少碾压”“零碾压”。一个个攻坚克难的技术创新、方法突破,转化为可感可及的产量增加、获得感提升。
发展再生稻,意义不止于一田一地的增收。它有助于盘活我国南方地区的光热资源,推动实现耕作制度优化。农业农村部今年2月印发《促进再生稻发展重点工作导引(2025—2030年)》,明确了力争到2030年全国再生稻面积新增1000万亩左右的目标。加快良种良法配套,推进农机农艺融合,强化政策支撑保障,将有力促进再生稻持续稳定发展。
解决吃饭问题,根本出路在科技。从多光谱无人机根据麦田长势进行精准施肥,到利用北斗导航实现精准插秧与对行收割,再到打开电脑手机就能察看土壤温度、湿度、电导率等各类参数,科技进步为稳产增产提供坚强支撑,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翅膀。“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”,推动更多现代生产要素不断向田野集聚,让更多“望天田”变成“高产田”,我们端稳端牢“中国饭碗”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底气就会更足。
如今,中国杂交水稻已在20多个非洲国家推广种植,一批农业援助项目加速推进,越来越多农业技术结出硕果。小小一株稻秧,连着农民的“钱袋子”和国家的“米袋子”,成为“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,一国都不能掉队”的生动写照。
推荐阅读 查看更多>
从正公考2026年国省双考笔试课程二期将于2025年10月1日开课(共35天),可单独报班,学费15800元;加考前20天国考和省考刷题冲刺模考,全程55天,含...
2025-07-09 关注度:684
第一步:找些近几年江苏省考申论试题做看看,看自己是否适合考公。说明:现在考公人多,试题较难,竞争激烈。如果不适合,不要浪费时间。第二步:听一个完整的针对江苏省考...
2024-09-15 关注度:636
应一些参加2026江苏省考、国考小伙伴的要求,从正公考打算于2025年国庆节期间开设一期国省考申论专项课程,为大家成“公”助力!本期申论专项课程为整个国庆假期(...
2025-07-09 关注度:999
招考信息
校内路线
真实课堂
从正公考
考公务员就找从正公考
我们的原则
真诚为您提供最优的服务
13815858212
025-85205812
扫一扫 关注从正公考
按照缴费先后顺序排座位!